如何破解融合教育之困
作者: 学校管理员 | 发布时间: 2024/7/25 20:30:38 | 1032次浏览
融合教育,常常被视为特殊需要学生融入社会的起点。随着社会的接纳、包容和支持,越来越多的特殊需要儿童从特教班走向普通班,从特教学校走向普通学校。对中小学校长而言,如何理解融合教育的意义?在开展融合教育时,将会面临哪些挑战?怎样更好地进行融合教育?这些问题值得思考。
融合教育是创建美好教育所需
让孩子进入普通学校学习,进而融入社会,是不少包括残疾学生在内的特殊需要学生的家长的心声。2020年,教育部印发《关于加强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阶段随班就读工作的指导意见》,要求坚持科学评估、应随尽随,坚持尊重差异、因材施教,坚持普特融合、提升质量,实现特殊教育公平而有质量发展,促进残疾儿童少年更好融入社会生活。《“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也提出:“加强普通教育和特殊教育融合。探索适应残疾儿童和普通儿童共同成长的融合教育模式。”
随着相关政策的出台与完善,尤其是随着国家对特殊教育的重视,各地持续推进随班就读工作,建立起一批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随班就读资源和规模不断扩大。适用对象也从聋、盲、智障儿童扩大到了包括注意力缺陷、多动症在内的更多障碍类型儿童。
中小学校是一处天然的双向融合场所。1994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在西班牙王国萨拉曼卡市召开了世界特殊教育大会,发布了《萨拉曼卡宣言》,首次明确提出“融合教育”思想。文件里提出的“公平”“包容”“质量”等融合教育的核心思想,正是我们当今教育发展所强调的关键概念,校长、教师、家长以及学生自己,是创建更美好教育、实现更美好未来的主人公。
融合教育保障了特殊需要儿童享有公平教育的权利,国内外多项研究也均表明融合教育有助于促进所有学生获得积极发展。随班就读学生通常比特殊教育学校学生更自信,社会适应、学业成就等各方面发展也更好。对普通学生而言,在融合教育环境中,他们更具有同理心、耐心,更能理解差异性与多样性。应定期对随班就读学生的思想道德、学科知识、生活适应、劳动技能、安全意识、心理健康、体育艺术等进行评估,同时对普通学生进行监测,如果学校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了有效的教育服务,那么所有学生都会显示出令人满意的成长。
正视融合教育给学校带来的挑战
在推进融合教育过程中,家校冲突时有发生,这令不少校长感到困惑。如果出现普通学生因随班就读学生的存在而无法安心上课的情况,通常和学校提供的特殊教育服务不足或不合适有关。解决这一问题的关键是当地政府要为普通学校“赋能”,即通过建设资源中心和资源教室、加大教师培训、提供专家支持等提高普通学校特殊教育服务能力。
秉持“开发潜能,补偿缺陷”特殊教育理念,学校应为随班就读学生提供3项教育服务:一是根据学生能力水平和发展需求为其量身定制个别化教育计划;二是学校组织班级授课教师,根据随班就读学生的发展特点和学习需求,调整课程教学内容,同时采取教师辅导、同伴指导、差异教学等方式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三是为学生提供必要的行为矫正、言语治疗、听力治疗、物理治疗等康复训练服务。
普通学校实施融合教育是一个渐进完善的过程,我们也要面对一个现实:在当前条件下,普通学校确实很难为部分重度、多重残疾学生提供适宜教育。当遇到残疾学生执意入学而学校难以接收的情况,校长要主动联系当地教育行政部门或特殊教育资源中心,由他们组织特殊教育专家委员会开展评估并作出决定。如果学校招收的学生残疾程度比较重、人数也比较多,那么也可以考虑在校内设立特教班。
同时,校长还要引导家长正确认识融合教育,建立良好的家校关系。校长要向学生家长清晰地传达以下信息:根据法律,特殊需要学生选择普通学校就读是他的权利;学校会给特殊需要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服务,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学校生活;从研究和实践看,融合教育对普通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都是“双赢”的事情;当普通学生和随班就读学生之间出现矛盾时,学校会及时处理。当校长向所有父母表明融合教育对所有孩子有益、学校坚定实施融合教育时,父母才会信任并支持学校。
另外,校长要为教师和父母提供培训与交流机会,促成两者密切合作。要让教师和家长理解合作双方是平等关系,父母和教师的背景、立场不一样,教育看法会有所不同,但不能武断地认为对方是错误的。同时,还要对合作有成效的教师、家长进行表彰,鼓励其他教师和家长进行效仿。
普通学校要注重提供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
随班就读学生在普通学校容易出现“随班就混”,解决问题的关键是为其提供有效的、高质量的特殊教育服务。在开展相关工作时,学校要尤为注意以下3点:
第一,提升教师的特殊教育服务能力。一是建设以资源教师和班主任为核心的融合教育师资队伍。资源教师是普通学校里的特殊教育专家,他们为特殊需要学生提供特殊教育教学和康复训练,为其他教师提供学生发展需求咨询和教学支持,为家长提供心理支持和教育建议,等等。班主任是推进融合教育改革的中坚力量,学校要选派教育经验丰富、富有爱心和责任心的优秀教师担任。二是加强以问题行为解决和课程教学调整为主的特殊教育培训。通过专题讲座、案例研究、公开课研讨等方式,提高教师的特殊教育专业素养。三是在绩效奖励、职称评聘、评优评先等工作中,对承担融合教育工作的教师予以倾斜。提升教师开展融合教育工作的成就感,促使教师队伍形成关爱特殊需要学生的氛围。
第二,完善实施融合教育的保障条件。一是建设资源教室。依据教育部相关规定,接收5名以上特殊需要学生的普通学校应当设立资源教室,选择适当的教室,选配必要的教育教学、康复训练设施设备,为特殊需要学生开展各项特殊教育专业服务。二是创建无障碍环境。学校无障碍环境建设不仅包括改进学校物理空间,确保身体行动困难学生能够通达并使用任何一处其他学生能出入的空间,还要重视信息无障碍建设,利用科技帮助特殊需要学生更好理解他人、表达自我。三是提高残疾学生教育经费标准。《“十四五”特殊教育发展提升行动计划》要求,到2025年将义务教育阶段特殊教育生均公用经费补助标准提高至每生每年7000元以上。学校可以向地方政府申请专项补助经费、获得社会助学捐赠,从而为随班就读学生购买特殊学习用品和康复服务、为教师接受融合教育培训等提供经费保障。
第三,构建融合教育专家支持网络。首先,与当地特殊教育资源中心建立联系。特殊教育资源中心是各地为支持普通学校开展融合教育而设立的机构,通常设立在当地的特殊教育学校或融合教育经验丰富的普通学校中。资源中心为普通学校提供学生评估、教师培训、教育康复、家长工作指导等服务,能为普通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提供有力的支撑。其次,和当地残疾人联合会以及医院的康复部门建立关系,这些机构通常配有专业的康复治疗师,能够为学生和教师提供有效支持。最后,和当地设有特殊教育专业的高等院校,以及设有特殊教育岗位的科研院所建立关系,这些机构有从事特殊教育的科研、教研人员,能够为学校融合教育工作提供指导。
(作者系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所副研究员、中国教育学会特殊教育分会副理事长)
《中国教育报》2024年08月28日第5版
作者:杨希洁